第一次買到下市的ETF – 新光內需收益ETF(00742)
[前言]
兩年前的九月份(2020/9/3)買進的這支新光特選內需收益ETF,由基金公司宣布即將在今年(2022)的5/19下市。當初因為認同表彰以供應台灣內需收益為主企業的理念,還特別寫了一篇心得分享的Blog。
[下市的標準]
股票型ETF簡單說,只要是近三十個交易日的平均規模低於一億元,就達到要申請下市的標準。不論它買的標的多穩、流動性多好,當參與該檔ETF的資金過少,就會面臨被下市清算的命運。
[我的決定]
從公告終止上市到真正下市,通常還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。投資人可以選擇先在股市開盤時賣掉;或是等待清算後,依照持有的單位數,在扣除手續費之後拿回應有的權益。兩者差異不至於太大。
以下分享我選擇先賣出的理由:
一、當初投入閒置資金,就是為了收取股息增加被動收入。若能以當下滿意的價格賣出,換到更好的收息標的,就不需要去猜測下市期間的漲跌,忠於被動投資的初衷。
二、即便不投資新的標的,在目前升息循環啟動的節骨眼,增加一點儲備現金也不是壞事。
[實際賣出的情況]
這部份應該是本篇Blog最有參考價值,想跟大家分享的地方。當我查詢完即時的淨值與市價後,發現即使市價一直低於淨值也沒有人或造市商出來接手。走勢圖上,除了不計成本賣出的極端狀況,市價始終低於淨值1.5%左右。要下市的ETF沒有人接手可以理解,但是即使到了這個關頭,券商還是一樣在吃你豆腐…
以我少量持有的25張新光內需收益ETF為例,每股淨值23.45時僅能以23.11賣出,就少賺了8,500塊。
[學到的事情]
實際掛出這檔下市ETF的賣單,也算是獲得了一次特別的投資經驗。日後再投入資金到一檔新的標的上,會更加重視標的物的「規模」和「成交量」。規模夠大,才能降低被下市的風險;成交量夠大,才能隨時找到想接手的買家,並且以真正合乎價值的價格賣出。
值得慶幸的是,這個指數的成份股確實是不錯,這兩年來,扣掉相關成本後,至少還有20.24%的投資報酬率,算是有達到對抗通膨的效果。
– –
新光內需收益ETF – 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投資標的:
ETF折溢價查訊連結:
https://mis.twse.com.tw/stock/etf_nav.jsp?ex=tse
No Comments